10-13
2017

贵山秀水忆乡愁

发布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0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乡愁贵州应运而生。自项目启动以来,“乡愁贵州”受到了各级领导、政府单位的大力支持。围绕着“留住乡愁”、“建设乡愁”的主旨,乡愁贵州以打造中国首席乡愁文化主题样板为目标,让项目成为了厚载贵州山地文明的田园综合体。2017年10月乡愁贵州景区已经试开园迎客。


乡愁贵州地处最美生态之城清镇市,项目占地4570亩,是贵州乡愁文化旅游置业有限公司倾力打造。以乡村良好生态环境为肌理,以乡愁文化、贵州文化为打造原型,集农耕体验、户外活动、生态自然、休闲观光、生态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厚载贵州山地文明的田园综合体。


随着国家层面的政策推进,特色小镇发展进入高潮,田园综合体为人所熟知,资金模式、商业模式、发展方向、产业形成、运营提升等各个维度都拥有空前的契机和成功模式,为建设美丽乡村、解决“三生”、“三产”、“三农”问题提供了方向,实现了农村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秀美之景 源于初始生态

“乡愁贵州”秀美的环境取决于在没有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而成。基于当地原生的自然环境,以生态融合与环境提升为原则进行开发,在保持原有的动植物生长环境的前提下,引入更多的生态元素进行补充,在保持了生态自然的原汁原味基础上,丰富了景区中动植物的多样性。


乡愁贵州秉持着自然为本,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进行开发,最显著的代表就是乡愁贵州景区内的水生态系统的改造与修复工程。乡愁贵州以全水系整体观念为指导,对景区内水系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构建,以分段分期综合修复形式,整体提升水环境,并结合东西湖周边整体布局及乡土野趣的综合定位,充分应用当地乡土优势种群,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打造生态型贵山秀水。


乡愁贵州的水系生态建设秉持科学构建、注重净水功能的提升,主要将全水系分为一期上游东西湖生态修复及二期下游其他水系生态修复,上游大面积汇水区域生态修复解决大部分的源水污染负荷,下游复杂的水系地形营造多变的涉水景观。


在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注重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结合不同功能选择不同的植物。在靠近乡愁大道区域,为有效截留路面雨水径流,配置根系发达的挺水植物如鸢尾、梭鱼草等。在水陆交错带更是配置沉水植物群落,如伊乐藻、矮化苦草等。


在湖中心深水区,是水质净化功能核心区,配置净水功能强的沉水植物群落,如改良苦草、金鱼藻等。在靠近风雨廊桥区域,植物种类搭配兼顾游客的观水需求,配置挺水、浮叶、沉水多层结构的植物群落打造水体景观,如芦苇、菖蒲、睡莲、矮化苦草等。在梯田汇水流域周边,承接周边梯田汇水,植物搭配衔接周边景观特色,配置乡土采摘功能挺水、沉水植物群落,如紫芋、水芹、茨菇等。


在水生植物的科学搭配基础上,乡愁贵州还构建了完备的水生态动物及微生物群落,通过食肉性鱼类、食草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虑食性鱼类、甲壳类动物等各种水生动物的组合构成了完善的水生食物链体系,结合微生物群落保持了整个水体系统的生态平衡。  


乡愁贵州在打造景区时,致力于保持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整个景区环境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探索农耕文明 体验田园野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片土地孕育了耕读文化、饮食文化、阳明文化……他们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交相辉映。乡愁,代表着耕读传家的意向。乡愁贵州以耕读传家为核心精神,创新继承、弘扬发展。


乡愁贵州在黔中大地再现中华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地,留住繁华城市中一片净土,还原儿时田园梦。景区在自然农田中种植水稻、高粱、芝麻、玉米等农作物,在山地养鸡,开发稻田鸭鱼系统,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愁贵州重现,对传统农事体验进行趣味化提升,使之成为具备乡村野趣的体验项目,受到游客喜爱的互动体验活动。凭借这些成功的农业创新项目,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路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全新尝试。


秋收季节,在乡愁贵州,这个贵州首个全自然、全互动生态自然田园,鱼虾肥美、稻谷成熟,都是绝佳的趣味农耕体验的原材料,游客可以亲自体验打谷晒谷、捉鱼抓鸭的乐趣,体会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嬉戏,流连忘返其中。在田园美居,南山民宿,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本味。


在百家长宴,寻找味蕾最深处关于“家”的味道。在原乡小筑打糍粑、磨豆花,回顾旧时节日之趣。在知青岁月里等待爆出香香的米花,那是小时候最喜爱的味道。在百家宴转糖人,制作土陶。手作的魅力,让人归于平静。在轻运动户外阵地,体验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上,打造的野外天堂,梦回儿时。


乡愁在这里安放

“乡愁贵州”的文化胎息无时不与黔中大地共鸣,蓝天、斗檐、青石路;老树、古井、旧房子,都在诉说着这里的故事与文明。行走其上,闲坐其间,聆听高原天籁,观赏山光水色,把悠悠乡愁低吟浅唱。


五千年的历史变迁,从远古洪荒聚落,逐步演变为乡镇和城坊。乡愁渐行渐远,成为我们视线远处越来越淡的背影,无处安放,难觅踪迹。但“乡愁贵州”的地脉孕育的乡情,像盐渍刀斫一样深深地渗透在每个人的心窝里,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


乡愁贵州,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延续再生,也是贵州乡土文化发扬的物质载体。景区在生态建设保留自然野趣的同时,也扎根于当地文化之中,以保护还原地域文化记忆,进行二次开发,让老旧的历史遗迹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猪圈咖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基础原是当地一栋 “段”姓人家的老屋,左侧是猪圈。因当时段家居住在山上交通不便,而在山下利用山石建筑了这么一栋房子。


乡愁贵州保留了原有老屋的基础,采用当地山石等原料材质,通过主体改造,让破旧的老房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如今的“猪圈咖啡”,它已经成为乡愁贵州内成熟的轻餐饮业态。“猪圈咖啡”的成功,就是中西结合、外土内洋的文化碰撞的结果,充分展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建筑理念。


在“猪圈咖啡”,感受着老房子的砖瓦气息,品味着唇齿留香的咖啡香味。最难忘的,是熟悉温暖的慢生活。最怀念的,是围坐而谈的旧友初识。在“猪圈咖啡”坐上一下午,望着窗外的田园美景,看着夕阳渐渐西下。


乡愁旧事、龙井秋音、茶萃闻香和知青岁月也是通过对景区内原有的四栋老屋进行改造而成的,改造中继承老屋原有文化,保留它们原有主体基础,进行保护性开发,采用传统建筑工艺,原始的建筑材料进行老屋的复原和完善。让它们成为了景区的文化载体,让老房子们再一次焕发光彩,也让游客在乡愁贵州能够找寻到历史的记忆,得以浸润在对家乡历史文脉的津津乐道中。


“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乡愁是一种故土情结,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社会情缘,是一种精神情韵。在长期的社会迁延与情感沉积中, “乡愁贵州”担当着中华民族情感的依凭与精神家园的归附,原乡复刻的风情建筑成为乡愁的载体,静默在城市的周围,慰藉无处安放的心灵,成为城市中的乐土。


2017年9月30日至10月8日国庆期间,乡愁贵州景区试开园共计迎接了游客十万余人次入园参观。游客朋友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都赞不绝口。在最美湖城清镇,置身在美如画卷的乡愁贵州,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仿佛置身在世外桃源一般。乡愁贵州已成为贵州乡愁文化主题旅游、贵州田园综合体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08-18
2017

幸福时代签约大邑全域旅游重大文旅项目

8月17日,大邑县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嘉宾齐聚,座无虚席。作为今年大邑最值得期待的重大文旅项目“大邑斜源镇中药材小镇暨幸福森谷国际度假区”签约仪...

详细信息  >